冬奥之后,全国两会开幕,全球目光再一次聚焦北京。到北京去,曾是一代代奋斗者的追梦之旅。一百多年来,无数人沿着各种各样的路到达北京。通向北京的路有无数条,但京张铁路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条。一百多年前,京张铁路打破了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断言。年京张高铁开通,作为中国第一条智能高铁,成为中国铁路从落后走向引领的见证。在这背后,离不开无数科技工作者的默默奉献与奋力拼搏,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孙伟锋教授,则是其中一位。本期推送,我们一起走近孙伟锋教授,了解他的科研之路!
孙伟锋,江苏特聘教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际合作研究分会常务理事等职。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多项,发表SCI论文多篇,获得美国专利10项、中国发明专利多项,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十大杰出发明人等荣誉称号。
合适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找到了最适合我的地方——东南大学。”——孙伟锋
年,孙伟锋从家乡江苏常州来到南京,开始了在东南大学的求学之旅。不同于高中“唯有学习”的环境,孙伟锋在东大见识到了更为精彩的天地。从班长到组织部部长再到学生会主席,不同身份的转变让他在东南大学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舞台。
本科毕业之后,孙伟锋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并且敲开了东南大学“功率集成技术”这个新大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孙伟锋只能“白手起家”。他在坚定研究方向之后便需要组建一个全新的研究团队,当时还是硕士生的孙伟锋同时带领着硕士生和博士生组成了最初的六人小团队,这支队伍在他即将硕士毕业时已逐步扩展到二十余人。
认准目标就执着去做“只要认定目标,那就执着去做,一切皆有可能。”——孙伟锋
自年起,不到十年的时间,孙伟锋便带领着他的团队,在功率集成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成果“硅基功率集成的可靠性关键技术与应用”以排名第1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研究成果“功率MOS集成电路设计及制备工艺关键技术及应用”以排名第1获得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成果“硅基集成型功率MOS器件及高低压集成技术与应用”以排名第2获得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年,他牵头的“高压智能功率驱动芯片设计及制备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们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浮置衬底高低压兼容技术、低损耗功率器件技术、抗瞬时电冲击智能电路技术和高功率密度集成互联技术等四方面取得系列创新发明,构建了高压智能功率驱动芯片设计与制备的技术体系,设计并制备了80余款高压智能功率驱动芯片,被余家国内外公司采用。
研制的芯片应用于“世界首条公里时速智能高铁—京张高铁”空调系统,支持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发展。芯片还广泛应用于新一代智能电表,在工业智能电表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70%,打破了欧美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垄断,为我国智能电网系统的战略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芯片的失效率低于十万分之一,在智能生活家电领域累计销售超16亿颗,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项目的成功推动了我国高压智能功率驱动芯片的发展,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并服务全球的重要转变。同时,在项目研发过程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集成电路专门人才,践行了“政产学研用”发展模式。
高水平科研应服务于人才培养“东南大学给予了我这么多锻炼成长的机会,我可以为她做些什么呢?或许我可以留下来为母校培养更多的人才。”——孙伟锋
毕业时,一家企业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当时企业急需电子专业优秀人才,相较于高校的收入,企业为孙伟锋提供了月薪一万五的高薪资待遇。但想到如果离开学校,他所带领的团队也将随之解散,一直坚持的研究方向便会中断,他便毅然放弃这个机会,留在学校,继续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十几年来,他先后讲授了五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听过他课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
《集成电路制造基础》是孙伟锋教授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工程性较强,并且集成电路制造成本昂贵,无法满足每位学生进行全流程的工艺试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带来一种“临场感的体验,他作为课程负责人,利用微电子学院的教学创新实验室研制了集成电路制备工艺的虚拟仿真平台,让每位学生都能把学到的制备工艺和器件原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器件仿真设计中去,真正掌握不同器件尺寸、工艺参数等对器件特性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与领会。如此用心,孙伟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生眼中的良师、名师。“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一直是东南大学的精神追求,孙伟锋教授希望通过自己的坚守和担当,为东南大学培养新时代领军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
一百二十年来,东南大学始终秉持“止于至善”的校训,恪守“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理念,培育英才,精研科技,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一代代东大人,坚守初心,担当作为,以科研力量助力中国发展,为民族复兴之路而奋斗!
本文部分素材来自:东南大学官微、东南大学国家ASIC中心、新华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