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10的数据究竟从何而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www.pfzhiliao.com/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热度越来越高,一项数据不断地映入我们的眼帘,这就是“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目前,针对这一数据,市面上有两种普遍性说法,一种是“10%”,另一种是“15%”。

这并不是什么坊间传言,不少主流媒体、学术期刊甚至官方汇报材料中,都在为这两个数据做“背书”。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两个数据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它们各自又是如何算出来的呢?

#01

数据从何而来?

先不论数据对错,我们先搞明白这两个数据究竟是从哪来的。先说“15%”。这个数据的出处源于这样一句话——“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15%。”乍一看好像挺有说服力的,但事实上,世界银行从未开展过基于国家层面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统计,也没有公布过此类数据。所以,这个“15%”的数据必然是没有可信度的。那么10%就是真实的吗?事实好像也并非如此。“10%”这个数据最早出现在年,在当年举行的“中国经济年会(-)”上,发言人在会上谈道,“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从这之后,“10%”这个数据就在中国科技市场“广为流传”了。虽然百度词条等众多资料搜索平台都引用了这一数据,但事实情况是,这一数据也是“来路不明”,既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和具体算法,也没有官方平台认证。之所以会被反复引用,大多也是人云亦云。毕竟,当他们在引用这项数据时,前面的定语大多也是“据统计”三个字,就连具体统计机构也没提,由此可见其数据的可靠性。

#02

成果转化率究竟怎么算?

既然“10%”和“15%”都是毫无依据的数据,那么“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究竟是多少呢?事实上,这个数据是无法得出的,或者说,它根本就无法计算出一个准确的数值。这是因为“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仅只是一个管理术语,只能在明确了分子分母界定标准的前提下,在小范围内测算和使用,比如某项基金所资助的研发成果中得到产业化推广应用的比例。但如果将这种计算方法推而广之,当作是全社会的统计指标,显然是将科技成果转化理解得过于简单了。事实上,要系统性地计算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就不得不先弄清楚这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定义“科研成果”?在我国,科研成果的定义非常广泛。科研界一般认为,科技成果是指经过试验研究、设计研究、制造或考察后所取得的、并经鉴定确认的、具有一定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创造性成果。简单来说,就是有价值的科研课题、专利、论文等都被统一称为科研成果。但近几年,我国又将科研成果分为了理论研究成果和应用技术成果,也就是将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分类,和一些思想、理论的成果区别开来。然而在真正计算成果转化率时,我国科研院校当前又只将能够实现转化的应用技术成果算入,撇开了转化周期长且成功率低的理论研究成果。这显然是片面的,最终计算出来的数据也脱离了原本的数据意义。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定义“成果转化”?面对这个问题,有人提出要经过“中试”的产品、有生产线的产品才能被称为成功转化的成果。但有部分应用于高精尖领域的成果并不需要大量的生产,就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如果按照“中试”标准来判断,那就难以被算入是成功转化,但其带来的价值又并非是一些量产成果可以替代的。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也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来统一衡定“成果转化”,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之中,也很难判定一项科研成果,究竟是到哪一步、哪一个阶段才算是成功转化。第三个问题是如何统计成果转化?说完“分子”与“分母”的定义,接下来就面临如何统计这两项数据呢?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发问:我国成果登记系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成立了,难道统计成果总量还不简单?其实不然,先抛开对“成果”和“转化”定义模糊的问题不谈,在统计数据时,有一个关键性变量极大地影响了数据统计的准确性。这就是统计周期。众所周知,一项科研成果从立项到落地短则三五年,长则多达十几年,所以在统计时,需要对科研项目有一个跟踪式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222.html


冀ICP备2020029325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