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
原标题:专利“代理”亟待向专利“管家”转变
专利是对创新企业科技成果和创新积极性的重要保障,有了这样的保障,企业才有足够动力去重金投入研发。如何加快传统专利“代理”服务向现代化专利“管家”的职能转变,应成为新形势下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全球,其中有关药物研发和专利的新闻频频成为热点。最新消息,北京时间3月24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宣布,授予吉利德科学公司开发的在研抗病*药物瑞德西韦“孤儿药”资格,这意味着其可获得为期7年的在该适应证(即新型冠状病*)领域的市场独占期,7年内任何药厂不得仿制。
很显然,专利是对创新企业科技成果和创新积极性的重要保障,有了这样的保障,企业才有足够动力去重金投入研发。而从城市和国家来看,对专利的有效保护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创新策源的有力驱动。笔者认为,如何加快传统专利“代理”服务向现代化专利“管家”的职能转变,应成为新形势下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中国加速成为全球专利大国,但转化率低
始于年的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企业的创新热情,专利申请和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去年10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报告称,年全球创新者共提交了万件专利申请,其中中国的专利申请量为万件,占全球46.4%,远超美国的59万件、日本的31万件,连续8年位列世界第一,正在加速成为全球专利大国。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年中国发明专利的申请量达到全球之最,但实际获得授权的仅为43万件,不到三分之一,而发明占全部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仅为18.5%。年我国有效专利的实施率仅为48.6%,较年60.6%的历史最高值下降了12个百分点,产业化率近五年来始终维持在35%左右,年为32.3%。
由此可见:1.发明专利授权占比低说明大量智力成果的新颖性不够,技术领域重复研发现象明显;2.发明专利整体占比低说明技术成果的创造性不够,授权专利的含金量不高;3.成果转化率偏低,说明难以有效提升产业生产力。
上述问题产生,虽然有创新主体自身认知与能力的不足,但更重要的是助力创新研发及技术成果转化的软环境还有待提升。新颖性不够很大程度受制于研发信息的局限,如何为创新主体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十分关键。创造性不够则更大程度受制于研发资金的局限,据统计企业专利研发周期在两年以下的占比近80%,而90%以上的研发经费来源于企业或个人自筹资金,且企业外包研发占比仅为9.4%,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社会创新主体扶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转化率低,有专利本身经济性不够的因素,但更多是因为缺乏专业运营机构的服务,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的商业化应用。
解决上述问题,核心在于法律和*策的牵引。其实早在“十三五”规划起草伊始,国家就已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