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朱雪忠教授于年12月12日举办的重庆知识产权学院成立十五周年院庆系列学术活动——士继知识产权大讲堂第13讲讲座上,作为主讲人的讲话整理稿。
作者朱雪忠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
今天晚上我讲的题目是“‘非正常专利申请’治理的困境与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感觉这个题目的难度超出了我的预期。下午我还在备课中,有“考试将至,书没看完”的那种感觉。有些内容我专门向企业、专利代理机构等实务部门工作的同志请教过,非常感谢他们提供的帮助。当然,讲得不妥之处,由我本人负责,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下面准备从六个方面来讲,每个方面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引言、背景、内容、争议、困境以及反思。
一、引言: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在行动
首先是引言,讲一讲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的概况。近几年提到比较多的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实际上早在年就开始了。当时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了《关于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若干规定》,并于年进行了修正。只不过那时规模不大,所以几乎没什么印象。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了“非正常专利申请监控和处理工作组”,制定了《非正常专利申请的监控和处理操作规程》。但10年后即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始“严打”非正常专利申请。从年8月起,国家知识产权局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文件、通知、通报等等,指出部分省份存在严重的非正常专利申请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文件针对某个省这样的批评,我是第一次看到。此外,还有中华专利代理人协会对专利代理机构和专利代理人进行处分的通报、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改委等38个部门制定的对包括知识产权领域严重失信主体的惩戒措施,其中规定非正常专利申请属于严重失信行为等等。这些都是从年下半年开始的。
年继续严打,从1月到10月的相关会议、文件等等都讲要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到了年仍然是严打,特别是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通知》,不仅要“严格规范”,还要“进一步”;3月出台了《关于规范申请专利行为的办法》,紧接着在5月又出台《关于规范申请专利行为的若干规定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就是说,在3月新出台了《关于规范申请专利行为的办法》的情况下,又要对年出台、年修正的类似内容的规定进行新一轮修改征求意见。不到两个月出台内容重复的类似文件,表明有关部门的急迫性,但也缺乏严肃性。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出“关于进一步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代理行为的通知”,“严打”的对象专门针对专利代理机构和代理师。
到了今年(年)1月,文件名称、内容里面常用到“严”字,如“关于持续严格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通知”;又如“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方案”提出,“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严防非正常申请外溢造成国际影响”。严厉、严防、严格……到了今年10月的《深入实施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推进计划》里面,再次提到要修改《关于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若干规定》,而且是计划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那么剩下的时间只有十几天了,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其中提到,关于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要持续推进,所以说是“严打”。
大家如果用“非正常专利申请”作为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一下,会出现很多相关新闻、文件、讲话、活动等等,并且还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许多地方争相报道当地有关非正常专利申请的撤回率很高,比如说“撤回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撤回率高达百分之百”,引以为自豪。我这就纳闷了:非正常专利申请的撤回率高,这不正说明你的非正常申请严重吗?怎么还好意思如此底气十足地宣传、感到如此自豪?难以理解。
国家知识产权局多次通报了非正常专利申请的数量,比如说年底、年初先后通报的两批非正常专利申请己有99%由申请人主动撤回或经申辩后被驳回(真是“精准”打击);年分4批通报了81.5万件非正常专利申请,注意是81.5万件而不是8.5万件,其中前三批撤回率是97%。还公布了对专利代理机构的处理,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等。所以这个行动出来以后,很多企业和专利代理机构如履薄冰,一些企业觉得很委屈,本是精心布局保护发明创造,怎么就被列为非正常专利申请了?所以对这种做法很不理解,认为打乱了其正常的保护发明创造进行专利申请的计划。因此,针对非正常专利申请的“非正常”议论,在社会上也多起来了。至于为何从年开始严打非正常专利申请,可能有多种原因:中央主要领导人对知识产权质量问题作出过重要指示、年发生了中美贸易战等。从年起高调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到今年是第5年了,那么5年后还在继续这么高调严打,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精力好像不是在保护发明创造,而是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了。那么效果怎么样、需要这么高调打击5年吗?打击过程中,地方相关机构是“层层加码”,相关部门还在推动修改《专利法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以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这种情况本身正常吗?引起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士忧虑,所以我将其列为今晚讲座的主题。
二、背景:从追求数量转向提高质量
接着讲一下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的背景。按我的理解,出发点是从过去追求数量转向提高质量。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现在改叫申请量,从年起就一直位于世界第一。年,我国这个第一超过后面的第二到第五位之和,也就是讲后面的四位加起来还不如我们的多。到了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相当于第二名到第十三名的总和,是美国的2.7倍,这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上个月公布的数据。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现在达到世界总量的46.6%,实用新型更是接近98%了,外观设计超过52%。所以这个数量确实太多,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进行宣传。
反而是我国的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从年就开始注意往数量低的方向宣传。大家可能注意到,年我国公布的是专利申请量,而年及之前公布的是受理量。受理量和申请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变?因为有一部分申请人提交了专利申请但一直没有交申请费,这个申请虽然可以计入受理量但不能计入申请量,因此我们公布的申请量就要减去这些未交申请费的申请数。显然,申请量小于受理量。这两者的差别究竟有多少?根据官方分别公布的年和年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和申请量以及增长率,我推算了一下,仅在年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比申请量要多12.9万件,也就是说我国通过这样调整统计口径,使数据减少了将近13万件。后来我看到官方消息,年我国三种专利受理量比专利申请量多26.5万件。而这几十万件专利申请都没有交申请费,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还有“一案双申”的情况,即同一件发明创造既申请发明专利又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导致我国的专利申请量虛高。据推算,仅年这种“一案双申”的情况就达到30多万件。所以我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中,水分、泡沫太多,进而引发了社会对专利质量的担忧。
从年开始的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本意就是为了提高专利质量。到了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了进一步提升专利申请质量的文件后,几乎每年都会有强调提高专利质量的文件出台。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专利法执法检查中还专门指出“专利质量水平较低”等等。
到了年,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讲到知识产权时,专门提到要“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效率”,可见知识产权质量问题引起了最高领导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