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先使用后付费”促优质发明专利产业化落地提速
小微企业“零门槛”用上高校科技成果
本报记者孙奇茹
“不仅减轻了前期资金负担,还大大节省了时间。从双方启动协商到完成协议签订,只花了半个月时间,太高效了!”北京中小微企业维泰凯信副总经理何毅感叹。
不久前,公司以“先使用后付费”的模式从首都师范大学获得了一项发明专利的许可,公司在一年内可以免费使用相关专利技术,后期再付费。得益于这项*策,何毅和同事们已迅速开始基于相关专利技术进行新一代产品研发。
火箭发动机的关键部件一旦存在缺陷,可能导致整个火箭发射的失败。通过维泰凯信的热红外无损检测技术,无需接触零部件表面,就能完成火箭等飞行器关键零部件缺陷部位的检测与判定。而引入首师大“阶梯加热红外热波技术测量厚度的方法”这项专利技术后,维泰凯信的热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将可实现从“判断型”向“定量型”转化,最终实现向“智能型”的升级。
“过去我们只能判断出有无损伤,而引入这项技术能帮助我们 测量出缺陷的大小、深浅,未来可实现更加智能化的 检测。”何毅说。
企业有需求,高校有供给。首师大科技处处长兼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唐舜透露,首师大近几年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积累了一大批优质专利。不过,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高校院所与企业前期进行技术交易对接交流的铺垫期太长了。“仅前期分析就包含专利技术比较、市场分析、投资分析、风险分析等环节,再加上实质性的技术交易谈判,这中间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唐舜说。
长时间的谈判给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了不确定性。何毅透露,公司曾与某项专利技术持有方前后交流了一年多,最终因干扰因素太多、耗时太长而放弃了与这项技术的合作。
作为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配套*策,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市教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开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采取“零门槛费+里程碑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许可费”等方式授权中小企业先行试用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策同时还引入担保机制,在帮企业承担一定成果转化风险的同时保障科研机构的权益。
企业对专利技术的投入产出比尚不明确、现金流压力大,高校希望科技成果能找到好“婆家”,却又担心收益难保障……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直击首师大和维泰凯信合作的这些“堵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这项专利技术前期由维泰凯信公司免费使用,一年后开始支付 笔专利许可费用,双方同意后期相关技术将采用“低门槛费+里程碑支付+收入提成”的模式,互利共赢。
“不用走估值、报备等手续,简化了流程,效率这么高,我们今后与高校合作的信心更足了!”何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