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是上海的一张实力名片。本报记者袁婧摄
新年伊始,一场大走访、大排查在申城展开。苇创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鉴没有想到,像他们这样的新设企业也会被“看到”。*鉴的确有需求,手握集成电路硬核技术,希望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企业发展“加速”。以往,这种方式的实现周期长达3年,企业等不及。临港新片区市场监管局在大走访大排查中了解到这一难题,当即给出解决方案:3个月。
从3年压缩到3个月,破壁的不仅仅是营商环境,更是面向创业者的暖意。上海更愿称之为软实力,即利用价值观、文化、制度等软要素的感召引领,进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与硬实力一起互动并进。
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软实力的作用更加凸显,是“事关全局、事关未来”的实力之基。上海越来越意识到,要顺应全球竞争趋势,只有推动软实力与硬实力紧密联动、全面发力,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才能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融合:硬实力叠加软实力,产生吸引力
支撑软实力的,首先是硬实力。随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上海的经济总量已进入全球城市前列。数据便是最好的证明。
“新人”来了。去年,上海新设企业46.52万户,同比增长13.1%;日均新设企业户,再创新高;每千人拥有企业数.4户,位居全国第一。新设企业在“3+6”新型产业体系中“发光”,映射着发展的高质量。
外商也来了。去年,上海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增长11.5%;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资研发中心25家,总数分别达家和家。
硬实力不断增长的同时,与软实力叠加融合。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城市韧性不断增强。以疫情防控为例,上海始终统筹兼顾防疫、民生、经济发展,通过“陶瓷店里抓老鼠”的精准、快速处置,使得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并行不悖。
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叠加,在重“稳”的外商看来尤其可贵。英威达尼龙化工(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频频发力:年6月投资70亿元在上海开建全球最大尼龙生产基地,今年有望投入运营;去年6月,再投资万元,在沪设立全新亚太区研创中心,带来最先进的技术。中国区董事长孔康瑞说,上海稳定的疫情防控让企业有了“进”的可能,营商环境不断迭代为企业带来获得感。
转化:把“无形要素”转化为“有形力量”
去年,市委全会率先提出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要求充分发挥软实力的“加速器”作用,为城市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源泉。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如何将软实力的“无形要素”,转化成为硬实力的“有形力量”,是当下亟待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
软实力可以很“软”,包括核心价值、文化魅力、治理能力、法治名片、都市风范、人才吸引等等,极难“看见”,但春风化雨。比如,讲规则、讲秩序——这是人们对上海的普遍感知,它存在于城市的表情间。*浦江两岸光影迷人,但更迷人的是外滩假日“雨刷式过马路”的导流举措;安全有序的法治环境,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对这座城市“心向往之”,因为这里的法治意识、契约精神深深融入城市品格。
软实力也可以很“硬”,它意味着刀刃向内的改革,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勇当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大走访大排查中,苇创微电子抛出的难题就是这样得以解决。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针对发明专利较长的授权周期与科技型企业爆发式发展步调不协调的痛点,打破常规手势,建立了专利快速获权-快速价值实现通道,顺利将发明专利授权的办理时限从3年缩短至3个月。市场监管部门也很快设置了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受理专岗,为企业的质押登记申请材料进行全程指导、审核、受理,用一流营商环境为硬核科技企业搭好“跳板”。
从某种程度上说,未来上海与全球顶尖城市之间的更高阶竞争,在于“软硬实力”之间协同聚合能力,有了软实力的赋能,硬实力就会更有韧性、更可持续。
并进:系统集成之力构筑核心竞争力
就在几天前,上海推出优化营商环境5.0版,作为配套措施,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关于发展壮大市场主体的若干措施》,提出32条“硬”举措,局长陈学*反复提到一个关键词:系统集成。
无论是“高效办成一件事”,还是企业全生命周期,或是年报智能化“多报合一”,都是从集成角度来“打包”考虑。比如,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为出生“踩下油门”,而探索承诺制注销则为企业注销开了“第三条路”。受益于此,浦发集团托管的两家非公司制企业耗时2个月左右便完成注销,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陈怡很是感慨:“如此才能更好轻装前行。”
系统集成,这也是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词,意味着要打破部门、打破条块,甚至是打破常规手势,从更高的格局来统筹把握、整合提升。从中也点出城市软硬实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在融合转化、齐头并进、系统集成中一起发挥作用,共同铸就强大的城市核心竞争力。
上海正打造多个重要增长极,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五个新城”……在市*协常委、复星国际有限公司联席CEO陈启宇看来,未来硬实力的构建过程中,应提前融入软实力。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上海“十四五”规划对加强上海作为亚洲医疗中心城市提出了要求,陈启宇认为,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可成为一张实力名片,但同时,软实力布局也要跟上,医院优质资源进一步与中心结合,鼓励出台针对特定医疗人才的配套*策,鼓励中心建立转化医学功能,创新药械配置和落地模式等,以此协同并进。
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只有“软硬兼施”,才能形成更强大的城市核心竞争力,成就一座经久不衰的伟大城市。
作者:徐晶卉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