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苏先明修复文物近50年,拥有5项

2月12日,苏先明正在工作室内修复刚接手的古物。现年70岁的苏先明是一位文物修复工作者,从上世纪60年代入行起,专职文物修复工作,一件件破损、虫蛀的布帛、瓷器经其巧手还原成本来的面貌。他,通过文物及藏家珍品与历史相遇相知,用千年传承的技法和陈旧的工具还原历史最真实的模样。■记者黄亚苹文物修复经历复杂的工序每一件文物及藏家珍品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而文物修复作为一项开动后不可逆的手艺活,根据其属性选择何种修复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苏先明介绍,以此前修复的明代画家仇英的画作为例,要经过洗尘(将画上的有机物清理干净)、竹帘造纸法、脱画芯、补笔等基础工序,最后提炼整个画作的色泽和品质的步骤称之为提雅,耗时数月,才能展现原画的底蕴。不过,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不仅要精通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技艺,还要摸透料学、雕刻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对古今中外历史也得了然于心。简单来说,文物修复工作者既是杂家、又是专家,更加考验他们的揣摩功而非创造功。“修复名家字画,要细揣摩作者的字体、风格、力度,才能尽量适应原作风格,赋予文物再次传播文化的价值。”苏先明说。从上世纪60年代入行起,苏先明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近50年,上千件文物及藏家珍品在他手中恢复出原有面貌。目前,他手握真空注惰隔热防火防爆玻璃特技、墨玉紫皮(砂)陶银透镶器皿、竹木革原料、蜡漆油硼丝热处理特技等5项发明专利,其首创的名古字画、湘苏绣品修裱与永久保存法能让画作永久保存。50年来只干一件事苏先明说,文物修复师对古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修复,而是用千年传承的技艺进行着一次次穿越时代的对话。走进苏先明的工作室,飘窗上堆放着各类修复工具,光是不同规格的锉刀就有十余把,另一角是日常书法练习留下的痕迹。日复一日,即使是年节时期,苏先明也从未停下手中工作,他拿出手机,介绍起那些令他自豪的故事:“唐伯虎的字画、春秋时期的编钟、太平公主的嫁妆我都修复过,按照宫廷规矩,名贵古物修复至少要一年时间,药料使用量也要根据气温、干湿度及时调整。”记者在一份价目明细表中看到,石金铜类、陶瓷水晶类、银革乐器类、银艺类的修复价格大多按物品原价值的规定比例收费,最低1/5起,著名字画、湘绣、苏绣品的新造价格达到每平方尺一万元起。这也意味着,被修复的古物价值千万元,藏家需支付的修复费用在百万元以上。即便这样,苏先明依旧感慨,文物修复工作即将“断层”。“学文物修复不是纸上谈兵,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要有可供鉴别的标本物品、名师指导,还需要时间积累,培养一个合格的徒弟至少要花10年时间。”苏先明介绍,由于文物修复工作入行门槛高,鲜有人耐得住寂寞潜心搞研究。通常而言,文物修复工作者大多“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眼瞧着修复大师们相继离开,苏先明认为自己有义务将这份技艺传递下去,“如果各大高校开设文物修复专业或相关课程,我愿意毫无保留地传授文物修复技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395.html


冀ICP备2020029325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