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陈晨雨王伊米
“我,成功了!”
年12月18日,中国计量大学量新学院17工试4班的邓卉彤收到西湖大学年第二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的拟录取通知,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她反复阅读邮件中的每一句话,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了。这个热爱科研的女孩,放下考研重回实验室全力奋战两个月,成功拿到西湖大学直博offer,踏入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
在同学们眼中,邓卉彤是当之无愧的“学霸”。她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省*府奖学金;率领团队斩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二等奖;荣获浙江省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二等奖;主持2项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 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收获成长,在数模竞赛中不断磨砺
数模竞赛是中量大学科竞赛的一块金字招牌。年3月,邓卉彤通过学院选拔,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量新学院。“学院‘五位一体’学创融合的培养模式给了我们充分的自主选择权。”邓卉彤说,“可以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模块与进度,参与竞赛小组开展创新活动。”
大二时,数学成绩突出的邓卉彤选修了王义康老师的数模课,这是她 次真正接触数模。“原来数学不仅仅是枯燥的公式和计算,通过数学建模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王义康老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让邓卉彤慢慢体会到数模的乐趣。她开始积极投入参加各项数模竞赛,“那种解开难题时豁然开朗的成就感,很爽。”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与模拟参赛历练,邓卉彤和她的团队最终捧回了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和年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二等奖。
然而,任何成绩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次次挥洒汗水的努力。
“看到别人利用课余时间就轻松搞定了一个数模专题,我也觉得压力很大。”面对当时几乎全满的课程、各类比赛的阶段推进、捉摸不透的数模作业,她说,“我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常常要利用好几个晚上才能看完讲义、做好作业。为了一场数模比赛,常常伏案到半夜,做个通宵也是常事。”
“翻看、遗忘、再翻看”,这是邓卉彤备赛数模的日常。“看到当时的笔记,留下的都是学习复盘时的各种对勾叉圈。”
回忆起与队友们日夜奋战的情景,邓卉彤感慨万千,“从空白的word文档到一篇令人满意的论文,是我们经过无数次讨论和交锋的结果;从原本模糊的数学模型到渐渐有了清晰的样子,我很享受和队友们沉浸在每一道题目中的状态。”
邓卉彤和队友们
备战数模竞赛的时光是邓卉彤最深刻的大学学习经历,她收获了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抽象模型的创新思维,更懂得了团队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数模三人组讲究团队配合,虽然大家各有所长,但从不独立分工,参赛过程中的任何进展我们都会一起商讨,真正实现了团队价值 化。”邓卉彤说。
发起挑战,勇敢打开科研的大门
“我一直让自己处于忙碌的状态,这样生活是有意义的。”邓卉彤早在大二就修完了大部分的课程,平均绩点3.91、各类竞赛的频频获奖让她从量新学院众多尖子生中脱颖而出。
“功夫用在平常,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上课做好笔记,课后及时查漏补缺。”谈起学习的秘笈,邓卉彤表示,“课堂笔记是帮助记忆知识点的法宝,也是考试复习时的重要资料。”
“和 的人在一起,才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 。”进入大三,邓卉彤希望自己能够接受更大的挑战,她主动找到光电学院的沈常宇老师,希望能够进入他的实验室。在沈老师的帮助和带领下,她推开了科学研究的大门。
“怎么立项目、怎么查资料、怎么开展实验,刚开始什么都不懂。”从一个科研小白到慢慢地学会查文献、写专利、做实验、写论文,邓卉彤说,过程中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让她更加自信,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
整个大三阶段,邓卉彤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实验室。“当时跟着沈老师做‘基于马赫曾德干涉仪的光纤核酸传感器的研究’这个项目,项目历时长、难度大,中间的过程也十分复杂,需要不断地开展实验,操作各种仪器设备,记录数值变化,再优化调整实验项目……”虽然中间常常会经历失败,但正是这种从失败中获取经验,锲而不舍再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让邓卉彤更深刻地体会到科研的价值和意义。
“我的导师和实验室里的研究生学长学姐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沈老师,常常因为他的一句提醒就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也因为他耐心细致的指点提高了我的论文写作水平。”邓卉彤说,“申请直博西湖大学,也是沈老师帮我写了推荐信。我很感谢他,他是我科研路上的领路人。”
全力以赴,为了心中热爱背水一战
最初,邓卉彤并不知道有机会申请西湖大学,从去年3月份,她就开始备考浙大硕士研究生,这条艰苦的战线一直持续到了10月。半年多的时间里,她的科研项目几乎停滞,直到与导师的一次谈话,让她开始纠结与迷茫——究竟是继续复习考研,还是开展实验以便申请西湖大学。
要争取西湖大学的直博名额,需要通过全英文的面试,学校看重的是申请者的科研经历和研究成果。“直博成功的几率比考研成功的几率小很多,而当时我还没有发表过高水平论文,这让我压力很大。”邓卉彤坦言,“但是,我真的喜欢科研,也喜欢西湖大学的科研氛围,考研可以再来,但面试西湖大学的机会只有一次,我还是想全力以赴。”就这样,邓卉彤在10月底毅然选择重新回到实验室,决定背水一战。
那两个月,重回科研道路的邓卉彤几乎是“住”在了实验室。她迅速投入到之前因为备战考研而中断的科研项目中,和实验室的研究生前辈一起讨论、一起工作,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改进实验的方案。光谱仪、切割机、熔接机,大大小小的 、烧杯、载玻片……邓卉彤一遍遍摸熟摸透实验室里所有设备的位置、顺序,以及每一步的操作细节。
为了准备西湖大学的全英文面试,从内容的选择到口语的表达,每一步她都仔细思考、反复修改、不断练习。每天至少三到四次的“自导自演”,直到面试的前一天,15分钟的演讲稿已深深刻在了邓卉彤的脑海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没有论文成果,但两个月来在实验室中无数次的实际操作,邓卉彤早已对整个实验思路和现有数据了然于胸,整个面试表达过程流畅自然、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再加上她出色的竞赛成绩和漂亮的履历,让她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拿到了西湖大学直博的录取通知书。
今年9月,邓卉彤即将踏入西湖大学的校门,去追逐自己的科研梦。“忙碌的生活会更有意义,等到花开果熟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邓卉彤说,“不论选择什么都要坚持下去,因为你能比困难成长得更快。”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