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元生物IPO财务数据打架突击申请8成发

今年8月下旬,主打CRO(医药研发外包服务)的上海吉凯基因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凯基因)上会被否。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吉凯基因的科创属性被上市委质疑,另外其销售费用率超同行数十倍,也是关键败北因素。

如今,一家与吉凯基因类似,同样主打CRO和CDMO(医药领域定制研发生产)的和元生物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元生物”)也正在冲刺IPO。11月4日,这家公司即将上会。

细翻和元生物的招股书(上会稿),不难发现,其与吉凯基因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和元生物同样存在大量的研究人员之类的个人客户;其销售费用高企,销售费用率超同行10多倍。

此外,和元生物的财报真实性也存疑,这份由天健会计事务所拿出的财报,与公司此前挂牌新三板时的财报是存在财务数据“打架”的情况。而和元生物在去年“突击”申请了公司近8成的专利,也被外界质疑是科创属性不足。

业绩“诡异”暴增背后:“空壳”公司签订重大合同

从财报上看,和元生物的业绩似乎看起来不错。招股书披露,年~年公司营业收入的复合增长率为79.70%。然而如果细细看来,年才是和元生物的“高光”时刻。去年,公司营收增长超过%,达到1.4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长超过3倍,达到多万元,一举扭亏为盈。

不过,在盈利的同时,和元生物应收账款更是在年暴增。数据显示;年至年,其应收账款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

实际上,在年前,和元生物都是亏损连连,从年~年,公司曾一度连亏5年,且亏损幅度从90多万元增至多万元。而去年和元生物,之所以能实现“逆袭”,在于公司获得了不少重大合同。

招股书披露,年和元生物相继获得了多个大单。包括,公司在年1月和8月分别欲康缘药业()和康华生物()签订了“病*IND申报CMC”和临床前药学研究”等重大合同,合同金额都在万元以上。

然而在这些合同中,部分合同是比较“诡异”。比如,年10月,和元生物与上海荣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荣瑞医药)签订了超过万元的“临床前及临床试验样品生产”合同,为期2年。

而天眼查显示,上海荣瑞医药成立于年4月,实缴资本只有万元,由自然人肖红梅持股超过76%,该公司的参保人数只有1人。就是这样一家“空壳”公司,何以与和元生物签订价值超过万元的医药研发合同的?

财务数据“打架”销售费用率是同行10多倍

实际上,和元生物在财务数据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公司招股书多个核心的财务数据与年新三板年报存在出入。

根据招股书显示,和元生物年营收为.97万元,归母净利润为-.61万元;而其在挂牌新三板时的年报披露,年公司营业收入为.85万元,归母净利润为-.44万元。这中间,存在多万元~多万元的差距。

对于营收和净利润这种最核心的财务数据,和元生物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披露的两份具有法律效力,经过会计事务所盖章“背书”的财报,都是自相矛盾的。这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招股书显示,和元生物此次IPO的审计机构为天健会计事务所。天健会计事务所,在资本市场是一家“名声在外”的会计事务所。今年7月,天健会计事务所原副总陈翔遭调查,一时间在审计圈内津津乐道。而更早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约谈天健会计事务所,提醒其要注意。

而这份由天健会计所拿出的这份和元生物财报,究竟有几分可信度呢?说实话,在外界看来,如今资本市场,充斥着大量的“臭鱼烂虾”,很多公司都是冲着“圈钱”去的,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蓝山科技(,OC)就是典型,这家公司在去年4月宣告要冲刺精选层,并请了华龙证券、中兴财光华、天元律所进行“背书”;但冲刺精选层时,这家公司已经烂了,原本指望“圈钱”续命,但是还没等到上市成功,自己就撑不住了。公司人去楼空,拖欠工资、社保、租金。

回到和元生物,其财务数据还有不少疑点。包括,公司的销售费用率高企问题。招股书显示,年~年,和元生物的销售费用率分别高达22.67%、21.98%和11.67%;相比之下,国内CRO/CDMO龙头——药明康德的销售费用率只有3.5%左右;而药明生物的销售费用率更低,只有1.67%~1.93%。

要知道,在一个月多前,和元生物的同行——吉凯基因被否,上市委提到的问题便包括销售费用率的问题,曾要求公司说明“报告期各期公司销售费用率远高于同行业公司的原因及合理性。”如今,和元生物能否解释清楚自己的问题呢?

去年突击集中申请近8成发明专利科创属性不足?

近期,对国内CRO行业而言,并不太好。除了吉凯基因被否,在二级市场上,曾重金押注CRO赛道的高瓴资本也在退潮,开始减持。

而作为一家拟登陆科创板的企业,和元生物最重要的是证明自己的科创属性与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在证明自己科创属性这一项上,和元生物是心虚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公司存在突击申请发明专利的情况。

招股书显示,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发行人共拥有15项授权专利。其中,12项为发明专利,3项为实用新型专利。在12项发明专利中,有9项专利都是在去年7月之后取得的,而在取得相关专利不久后,公司便开始申报IPO。

说白了,和元生物为了冲刺IPO,去突击申请专利,这并非一种正常状态。正常的是,应该向华为一样,即使不上市,每年也会申请大量的专利,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非为了IPO突击集中申请专利,这样更证明自己平时水平不够,只能靠考试前抱佛脚。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527.html


苏ICP备11050075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