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北京讯(记者萧叶青)一项完全创新发明的“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一键求救方法和平台”(以下简称:《一键求救平台》)的专利申请(申请号为CN.X,公开日为年4月13日),却被混同于“智能一键通呼救系统及智能一键通呼(急)救机”(以下简称:《智能一键通呼救系统》)(申请号为CNA,公开日为年10月11日),于年6月26日被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驳回。广东巴拿赫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拿赫公司”)不服法院的判决提起上诉,该案已经被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号:()最高法知行终号)。
据巴拿赫公司发明人庞素琳教授(暨南大学)介绍:《一键求救平台》是一个纯软件系统,而对比文件《智能一键通呼救系统》是一个硬件系统。两个系统采用的技术架构是完全不同的,实现功能的技术能力以及设计的功能模块也完全不同。
从技术方案来说,对比文件《智能一键通呼救系统》于年4月6日申请,年10月11日公开。那个时期的手机都是“老年机”了,没有移动智能网络。而且,过去那种“老年机”款的手机只能用于打电话、发短信和语音留言,不能上网的,采用的都是通信技术。而且《智能一键通呼救系统》的权利要求1就公开:“一种“智能一键通呼救系统”,其特征在于当人们遇紧急情况需要向急救单位(如或、等)呼救时,将原来的三位数(多位数)电话号码要在电话机或手机的三个(多个)键上设置,使用时用户需要按三次键才能接通急救单位,变为现在的将三位数(多位数)电话号码在经改造的智能电话机或手机的一个键上(特称“呼救键”)设置.”所以很显然,对比文件整个都采用的是通信技术和硬件技术。
而《一键求救平台》的权利要求1公开“一种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一键求救方法和平台”和该申请的权利要求3继续公开“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一键求救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键求救按钮为紧急求救按扭,直接点击紧急求救按钮即可将求救者的求救信息发送到关联人的应用平台和移动短信平台上;或所述一键求救按钮为信息求救按钮;或者所述一键求救按钮为电话求救按钮;或者所述一键求救按钮为语音求救按钮;或者所述一键求救按钮为视频求救按钮等方式”这很显然,本申请研发的是一个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软件平台。而且本申请的摘要附图(图1)又公开了“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一键求救APP平台”,所以本申请研发的是一个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APP软件平台。这很显然采用的是纯软件技术、APP技术和当前主流的移动智能技术。
《一键求救平台》是一个由庞素琳教授独立发明与设计,由巴拿赫公司技术团队研发的一款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一键求救APP软件平台,整个工作过程全部写软件代码,把软件系统安装到智能手机里,利用软件代码来运行系统。这个过程全部不需要任何电线来装置,也全部不需要将手机进行改装。所以,从工作原理、制作过程和工艺来说,与对比文件完全不相同。这充分说明,《一键求救平台》完全采用新的技术方法来研发了《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一键求救APP平台》,具有明显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进步。
以下是广东巴拿赫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在研发一键求救APP平台获得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软件著作权信息如下:
(1)广东巴拿赫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一键求救与大数据分析APP平台V1.0(安卓版),年6月(软件著作权登记号:SR)(排名第一)
(2)广东巴拿赫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一键求救”APP平台(苹果版)V1.年5月(软件著作权登记号:SR)(排名第一)
(3)广东巴拿赫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一键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