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冲刺攻略第1讲高考命题探源及应对策略

第1讲 高考命题探源及应对策略

一、高考命题究竟考什么

1.突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干知识

所谓主干知识就是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历史人物的基本史实。包括中国和世界各阶段*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主线及时代特征。

典例1 [·浙江高考]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秦汉始置州 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治和经济,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①错误,州作为地方行*机构开始于东汉。②③④说法正确。故选项D符合题意。

夯实主干知识。

2.重视历史课程知识的方法考查

历史课程知识与历史主干知识的区别在于,历史课程是指高中阶段尚未涉及,但将来会是大学教学内容的部分历史现象,或是学术界争论比较热和史学科研中的 成果,或者是超越教材的片面观点,或者作为历史学科研究所应具备的史学素养,包括史学研究观、史学思想、史学研究方法及重要的文史知识等。

(1)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答案 D

解析 题干时间是“年”,当时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C项“成效显著”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化,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于~年,B项错误;由“有的地方出现家庭作业”可以分析出这种家庭式作业的生产方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D项正确。

注意看材料时间,再结合时代背景,根据材料内容作科学推理。

(3)历史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史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包括文史常识和史观、史学思想、研究方法、历史分期、史料鉴别等)

典例4 [·海南高考]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答案 D

解析 解读题干情境可知,谣谶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说明其从根本上讲是唯心的,但谣谶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故选D项。谣谶并不科学,并不能预示历史发展的走向,也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故A、B两项错误;谣谶与历史上某些现象的吻合只是偶然现象,并不是必然的,故C项错误。

对这一类问题有所涉猎了解,本书后面有此类知识专讲。

(4)学术热点问题和科研前沿成果(注意:*治上敏感的问题不会命题考查)

典例5 [·四川高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权和*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年颁布的,其规定把“资本家、富农、僧侣”等放在革命的对立面,显然与*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不一致,因此B项排除;由“苏维埃”可知D项不正确;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答案为C项。

除了平时多了解史学前沿成果外,还要重视对材料的分析。

二、高考命题到底怎么考

1.主要考查角度:主要是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突出考查对学科主干知识、历史概念、史学素养的理解、归纳、评价及认识,突出考查考生学习过程的探究能力,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开放性的特点。主要有四个角度:

(1)熟悉中考熟悉:试题主要是依托教材,运用材料,创设情境而命制的题目。其知识背景熟悉,设问导向熟悉,解题途径熟悉,答案也来自所学知识和结论,目的是考查学生基础掌握程度。

典例6 [·天津高考]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促进了国共两*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可以判断出“革命的火焰”是国民革命。国共两*进一步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A项错误;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国民革命既没有消灭帝国主义也没有消灭封建主义,因此国民革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B项错误。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建立独立、民主、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国民革命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因此C项错误。国民革命打倒了*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故答案为D项。

①前提:熟记教材主干知识,注意掌握重大历史现象的背景、表现、特点及影响,奠定解答问题的基础。

②关键:紧扣题干熟悉的背景,回忆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逐项分析所列备选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③判断:根据题干熟悉背景,判断出题目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考生注意要仔细认真地认识背景、回忆所学知识作出判断等。

(2)熟悉中考陌生:试题的题干背景一定是熟悉的,但设问导向不一定熟悉,解题途径也不一定熟悉,其答案或许是修正、补充所学知识,也可能是颠覆了所学知识。其目的是打破思维定式,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典例7 [·重庆高考]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 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

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B.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C.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D.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 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表明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故D项正确;依据材料主旨:罗马法官在判案时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又无规定时,依五大法学家著述、依多数、依伯比尼安的观点为准,说明法律并未赋于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A项错误;只是在法律上遇难题而成文法又无规定之时,才依五大法学家著述为准,并非说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B项错误;C项材料未涉及。

①前提:要求对教材知识熟练掌握,融会贯通,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注意熟悉的题干背景与陌生的历史现象、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关键:认真分析判断背景材料中所关联的知识,注意熟悉背景中所体现的新视角、新内容或新观点,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③分析:将所学知识观点与题目观点或命题角度建立联系,用所学史实对所提炼的观点或命题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

(3)陌生中考熟悉:试题知识背景陌生或者说是全新的材料和情境,设问导向是熟悉的或不一定陌生,解题途径熟悉或不一定陌生,答案一定是来自所学知识的。这与上类试题正好相反,但是都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典例8 [·山东高考]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北洋*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国民*右派叛变革命

D.红*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答案 C

解析 学校名称的变化要从历史时间角度去寻找原因,年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年国民*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开始独立领导工农武装斗争,苏联支持中国共产*的革命斗争,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北洋*阀统治基本被推翻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红*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在年,D项错误。

①关键:读懂题干陌生背景所隐含的历史知识或学科能力,挖掘材料隐含的历史现象和本质。

②关联:将陌生题干背景所隐含的历史现象和本质与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地关联,迁移所学知识与能力素养。

③筛选:将题干背景反映的历史现象,融入所学知识或筛选熟悉的选项,逐一鉴别,选出适合陌生题干背景的合理答案。

(4)陌生中考陌生:题干知识背景陌生,设问导向陌生,解题途径陌生,答案来自对材料的推理,目的是考查学生独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考查能力难度等级较大。

典例9 [·全国卷Ⅰ]下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答案 C

解析 法官审案时可能会被表象迷惑而导致误判,因此,“双眼蒙布”是警示法官审案不应受表象迷惑,应洞察事实真相,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官审案应主要依据法律而非道德良知,排除A项;法官审案时注重证据,证人证言仅是法官审案时证据的一个来源,不能作为全部证据,故B项错误;法官审案应重证据,而不应盲目遵从民众意愿,故D项错误。

①关键:将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置于一定的时空背景下,明确题目的回答方向与要求。

②关联:注意将陌生材料或情境与所学知识或素养进行必要的联系,以此作为做题的突破口。

③筛选:依据设问,提取材料关键信息,从历史现象的分析认识角度判断或者组织答案。

2.命题主要题型:从试题设置来看,主要分为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两种,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及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又根据题干载体、求答方向及解答方式的限定等分为若干类型。

3.命题体现的主流价值观:从命题思想体现的主流价值观看主要是考查历史课程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把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历史的借鉴功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1)命题蕴含着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认同的态度和行为。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五千年文明和世界史上蕴含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历史主干知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这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操;反对分裂,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利益和统一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独立与富强的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等。

典例10 [·江苏高考]毛泽东在《论联合*府》中说:“从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 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队无力阻止日*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队奋起抵抗,成为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端,故D项正确。

(2)追求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公民意识

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的孜孜追求,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准。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民主自由平等,是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企盼美好生活得以实现。步入近代,自由、平等、民主,成为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反对专制统治、要求民主*治和平等权利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的调动。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在历史主干知识中主要体现在建立起公正的社会制度机制如雅典民主*治、罗马法、中国科举制等;多种多样的民主体制,如中外民主*治体制等;公民*治参与的权利和义务,如中外民主思想等。

典例11 [·安徽高考]当代美国*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利

D.*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可知*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受到了制约,故D项正确。A、C两项明显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不是强调主权在民,故B项错误。故答案为D项。

(3)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主要体现在: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的西方人文精神;中外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题干“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便可得救”的信息说明是对教皇统治宗教信仰方式的严厉打击,故选C项。路德宗教改革是打击教皇的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路德宗教改革只是改革信仰的方式,不可能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基督教信息,故D项错误。

(4)尊重文明的多元性,追求和谐

民族是多种的,文明是多元的。每一种文明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都有其理由和根据,都有其价值和作用。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尽管有过摩擦、碰撞和冲突,但交流、借鉴和融合始终是发展的主流。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东西文明的差异及特点、不同国家的外交策略等。

典例13 [·天津高考]法国*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

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不具有普适性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具有借鉴意义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美国的制度只适用于美国,到其它国家则无法使用,反映出美国的共和制不具有普遍意义。故答案为B项。

(5)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精神

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团结,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表现,是建设一个美好集体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在中外历史主体中表现为清代商帮、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国共关系、现代中国的民主*治建设与外交关系、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等。

典例14 [·重庆高考]“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发表这一宣言促进了(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府的早日成立

D.国民*正面战场的抗战

答案 B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只要国民**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作战”“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可知,该宣言为年的“八一宣言”。“八一宣言”在国民*统治区产生了巨大*治影响,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年到年,排除A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开始于年,排除D项。

(6)科学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开拓进取是科学精神的活力,科学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体现在历史主干中要注意   )

A.正确。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B.错误。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C.正确。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D.错误。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答案 D

解析 达尔文的进化论属于自然科学,社会达尔文主义属于社会科学。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国家、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公然将倚强凌弱的强权主义宣称为“社会伦理”,因此该理论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项。

梳理教材中能体现这些价值观的主干知识,并与这些价值观建立起有机联系。

高考命题探源及应对策略限时专练

时间:35分钟    满分: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贵阳质监一]“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帝之后于祝……封尚父于营丘,曰齐。”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世卿世禄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结合题中关键信息“武王”“封”等可知,其反映的制度为分封制,答案为B。

2.[·石家庄一模]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这可以佐证(   )

A.设置刺史有利于君主专制

B.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

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

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监察制度。由“刺举”“公卿……皆恐惧莫敢犯禁”可知,其考查的是监察制度的影响,该制度具有震慑百官的作用,有利于维护京畿稳定。答案为B。

3.[·兰州实战考试]下表记载北宋部分年份的赋税收入。

表中数据说明当时(   )

A.人民赋税负担较重B.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农业生产遭到破坏D.商业地位日渐突出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表中数据显示茶、盐、酒和商等赋税收入不断上升,说明北宋时期商业税越来越重要,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人民税负较重,故A项错误;题中表格只是比较农业税和商业税,不能说明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故B项错误;农业税下降不能说明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

4.[·合肥质检二]年,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

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扩大

C.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材料表明,人们对《南京条约》的认识由痛心“五口通商”转变为认识到司法主权和关税主权的重要性,这是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的表现。答案为D。

5.[·重庆适应性测试二]年,曾国藩攻占太平**事重镇安庆之后,立即兴办了安庆内*械所,制造枪弹、火轮。他在日记中说:“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据这段日记可知,曾国藩设立安庆内*械所是为了(   )

A.剿灭太平天国,以平内乱

B.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C.实施*事改革,以强国防

D.兴建近代工业,以谋国富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有关内容。结合材料可知,曾国藩创办安庆内*械所的目的是“制洋人”“求自强之道”,即通过“自强”来抵御西方侵略,与此对应的只有B项。

6.[·合肥质检一]《世界史纲》指出:“犹太种族的商业精神使马克思洞悉财产和劳工的对立。而且在德国的教养使他认识到,劳工目前正变得有了‘阶级觉悟’,并对集中财产的阶级进行集体的对抗。”该论述(   )

A.肯定了马克思在工人运动中的作用

B.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原因

C.阐释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产生的原因

D.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到来的趋势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由马克思认识到“劳工目前正变得有了‘阶级觉悟’”“洞悉财产和劳工的对立”可知,材料反映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产生的原因,C项正确。

7.[·郑州质检一]张太雷在《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一文中写道:“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面,局限于*治斗争了。”“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早夭的原因是(   )

A.“这种攻击” 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这种攻击” 地肯定西方文化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这种攻击”仅限于在知识分子中传播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思想的主流。阶级斗争占据了新出版物的版面,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故选C项。“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即 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地肯定西方文化,因此排除A、B两项。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8.[·济南调研]~年间,潘鸿声先生先后到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北、河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访问并搜集了户农户的农具使用资料,发现“在构造和形制上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改进”。由此可以推断(   )

A.中国固有传统经济结构没有变化

B.西方近代农业机械对中国农业影响有限

C.工业革命并没有影响中国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动摇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的农业。从材料信息“农具……‘没有什么显著的改进’”得不出“中国固有传统经济结构没有变化”的结论,故A项错误;“农具……‘没有什么显著的改进’”说明中国近代农业受西方的影响不大,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中国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逐步解体,故D项错误。

9.[·郑州质检一]“权力真空出现……为在国内斗争中占得上风,*人集团常常在中国挑起事端,寻衅滋事,侵夺中国权益,以能为日本谋取国家利益来增加自己内斗的砝码。”材料表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是(   )

A.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性

B.日本制定“大陆*策”,全面侵华蓄谋已久

C.日本*府内部的派系争斗

D.日本*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从材料可以看出,日本*人集团在中国寻衅滋事,侵夺中国权益,是想通过为日本谋取利益来增加自己内斗的砝码,这说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在于日本*府内部的派系争斗,故选C项。

10.《美国通史》记载:从年底到年初,美国进行了一次*治大辩论。麦迪逊、汉密尔顿和杰伊3人写的85篇论文是拥护制宪最 的宣传品……这批论文汇编成《联邦*人文集》,成为资产阶级*治学的经典之一。该段记载主要表明(   )

A.美国代议制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样板

B.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

C.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具有残酷性

D.年宪法最终确立了美国的代议制

答案 B

解析 美国通过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体制。但从年底到年初美国仍然存在着*治上的大辩论,说明反对实行联邦制的势力仍然存在,同时也表明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并非易事,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中 一句话的曲解;美国代议制的形成过程并不能说明其他欧美国家代议制的形成状况,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所强调的重点。

11.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出席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代表伯纳德·巴鲁克提出“巴鲁克计划”,规定各国的原子能开发和使用都交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和管制。在机构确立有效管制后,停止核武器生产,并销毁一切现存核武器。对违反规定者,“自动”加以严惩。这一计划的提出(   )

A.旨在使世界各国的核武器计划风险可控

B.推动了战后的世界和平和国际裁*运动

C.后来受到了无核国家的普遍欢迎

D.便于美国对他国核计划实行控制和制裁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是当时世界上 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而美国人提出这一计划,显然将有利于美国操纵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活动,对别国的核计划实行控制和制裁,并且在美国核武器未受触动前先对别国的核计划实行“监督和管制”,故选D项。A项显然并非美国的真正目的;B项与这一计划关系不大;C项不符合史实,这一计划后来遭到很多国家的反对,尤其是苏联。

12.[·合肥检测]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年会汇集各国央行、财*和发展部长、私营部门高管、民间团体、媒体和学术界讨论全球   )

A.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已被革除

B.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C.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解决全球贸易争端

答案 B

解析 世界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世界银行的使命是与贫困作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由此可知C、D两项错误。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全球化时代各国休戚相关,答案为B项。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杭州模拟](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点一:儒家思想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延续了孔子“礼”的思想,强调的对等级社会秩序的尊崇,逐渐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观点二:儒家思想的现实精神与乌托邦性格,使之与君主专制既结合又存在着深刻的紧张、摩擦与冲突,从而造成了对专制君主的某种内在的制约调节机制。

结合汉代至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的关系,探讨以上两种观点。(说明:任选以上一种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同意观点一,儒家思想维护了君主专制。(3分)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维护了君主专制;宋代儒家的程朱学派进一步宣扬“三纲五常”,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为维护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武器;明清时期,儒家的“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从而控制了人们的思想,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因此,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明显起到了维护君主专制的作用。(12分,言之成理即可)

同意观点二,儒家思想对君主专制起到了制约作用。(3分)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劝诫君主施行仁*,不要推行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南宋朱熹提出“正君心”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明清时期,*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抨击君主专制,并提出一些制约君主专制的措施,发展了儒家思想中的民主因子。因此,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对君主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1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任选其中一种观点加以论证。回答这类题要分为三步: 步,明确观点;第二步,结合史实加以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第三步,加以总结。

14.[·天水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国家建立的早期阶段,重商主义被认为是国家安全所必需的。但是,到18世纪,它似乎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受到专利权、国内税或过多的关税和杂税妨碍的商人们热情地接受了自由放任的口号……他们寻找构成经济行为的基础的自然法则,提出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一般原则——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为了拯救市场,拯救在市场条件下继续维持的自由资本主义, 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市场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保留下来,买卖的过程也应该一如既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摘编自[意]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

材料三 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

——摘编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经济思想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0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经济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9分)

(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这一结论的合理性。(6分)

答案 (1)变化:从重商主义到自由放任。(4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启蒙思想的发展;重商主义弊端引发商人的不满。(6分,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2)思想: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分)影响:冲击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成为近代主流经济思想之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分)

(3)合理性:苏俄新经济*策采用商品、市场、货币等资本主义因素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罗斯福新*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挽救经济危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6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的经济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第(1)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西方经济思想经历了从重商主义到自由放任的变化,回答其原因时可以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启蒙思想的发展以及重商主义的弊端等角度分析。第(2)问,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西方经济思想逐渐向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转化,这一思想冲击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3)问,注意结合材料和史实,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角度论证“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这一结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454.html


苏ICP备11050075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