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交通工具——莱特兄弟、史蒂文森与卡尔·本茨(《知识产权简史》人物篇)
作者:读裁者*远辉,专注人文历史,知识产权质量标准。
创造从何而来?什么阻碍了创造,什么促进了创造?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如何带来人类的演进?爱德华·威尔逊(社会生物学之父)在《创造的本源》一书中,以恢弘的视野、跨学科的功力,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向我们阐释了创造的本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创造如何产生、如何繁盛这一问题,把对科学的理解融入了人文之中,并提出了一个宏伟的命题:重振哲学。
管理大师克里斯坦森(世界创新大师、哈佛商学院教授,曾两次获得“麦肯锡奖”,荣获年《哈佛商业评论》“当代50名 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 名)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指出,一些看似很完美的商业动作,对主流客户所需、赢利能力最强的产品进行 投资和技术研发,最终却很可能毁掉一家 的企业。他分析了计算机、汽车、钢铁等多个行业的创新模式,发现正是那些暂时遭到主流客户拒绝的关键的、突破性的技术,逐渐演变成了主导新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如果企业过于注重客户当下的需求,就会导致创新能力下降,从而无法开拓新市场,常常在不经意间与宝贵机遇失之交臂。而更灵活、更具创业精神的企业则能立足创新,把握产业增长的下一波浪潮。克里斯坦森根据大量企业的成败经验,提出将破坏性创新进行资本化运作的一系列规则——何时不应盲从客户,何时应投向性能较低、利润空间较小的产品,何时需舍弃看似规模更大、利润更高的市场,转而发展细分市场。
关于创新创造,我们以为是这样的:诗是在梦中写成的,交响乐是一气呵成谱出来的,事物从“无”一下跨越到“有”的……它看上去神秘莫测,创新者都像魔术师一样。凯文·阿什顿(“物联网之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在《被误读的创新:关于人类探索、发现与创造的真相》,横跨科学、商业、艺术和管理领域,试图找到一个创新创造的真相。他发现,从寻找、发现到发明,创新元素早就包含在从古至今的人类行为里,探讨了以下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