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权视角丨进入中国的外国专利的翻译问题及

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90326/6995336.html

文/林伟峰

■背景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创造力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将中国视为其在亚洲的重要的竞争市场,从而将比以往更多的技术资源投资到中国市场中,其中一个表现为,外国企业在中国提交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专利申请。对外国申请人而言,在中国提交申请的途径有两种:(1)通过巴黎公约进入中国;(2)通过PCT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这两种专利申请的数量极其庞大。国内外的翻译事务所以及专利事务所,也对应地培养了大量的译员,消化如此庞大的外文翻译成中文的需求。

由于国外的翻译人力成本较高,且专利文件翻译的技术专业性很强,针对技术将外文翻译为中文这一需求,国外专利代理所在完成外文的撰写专利撰写后,一般会委托中国的翻译所或专利代理所将该外文申请文件翻译为中文申请文件,以便在中国提交,或者进入中国国家阶段。一般常规的翻译流程为:专利代理人完成外文的撰写→由译员进行全文翻译→由校对人员进行审校→委托中国专利代理所递交中国专利申请。

可预见的是,对于确定的外文撰写稿,翻译人员的水平和经验,翻译成品的质量对其中国专利申请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优秀的翻译,其忠实原文,表达清楚,逻辑严谨,流畅通顺,使得阅读中文版本的人员,如同无障碍地阅读原文版本一样。而不良的翻译,将给中国专利申请带来种种隐患和障碍,例如表达不清、歧义、逻辑错误、偏离原意等,将使专利申请质量大打折扣,不但影响授权前景,重则还影响未来的专利稳定和专利维权。

■存在问题

专利翻译一直是翻译界的挑战和难题之一,在翻译过程中,译员和校对人员不但要全面理解外文的技术内容,还要准确而恰当地用中文还原出来,因此,这比字面翻译的要求更高。以下以英翻中为例,基于多年实践经验,我们将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由浅入深总结如下:

1.文法问题

这是一个关于准确性的问题,作为一个及格译员,无论翻译何种文献,均要首先克服的问题。我们作为专利事务所,提交的文字质量将影响一份专利的整个生命周期,所以更需严谨对待。必须要做到基本词义理解准确和规则语法解构准确。

2.理解问题

这是一个基于文法,进一步对技术本身是否理解准确的问题,可以分为3项来讨论:

1)术语

一般翻译公司的译员在翻译时,显示器上只有三样东西,原文,译文,词典,如果还有第4样,也只是网页版本的在线词典。也就是说,技术内容是怎样描述的,他们让词典来决定。当然,词典本身也提供多个词义让译员选择,但由于每个具体技术领域具有自己的行内术语库,因此,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领域可能有不同的词义,而词典可不会告诉你“就是这个了”或者“我的都不对,请想办法再找找”。

另外,对于具有如此多创新技术的专利文献,尤其是在现有技术词汇、现有术语不足以完整地、恰当地描述一项技术特征时,发明人(以及后续的专利撰稿人)往往会利用现有的术语来新造词,或借用一些其他领域的从某些方面来看较为相近的术语。当离线/在线词典是译员唯一的翻译工具时,对于这些术语,要么从词典直接找到对应的翻译,要么生硬拼凑,而更有些是“你以为你找到了”。

反过来说,词典里找到的某一具体领域的行内翻译,不一定通用于其他领域,例如spacer,词典为垫圈,常用于机械连接件。但在同样的机械领域的另一技术方案中,其可能为更宽泛的“间隔器”。

因此,对于译员的挑战时,他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来准确地翻译出每一术语。

2)短语

我们的汉语,由字组词,由词组句,属于十分离散的语言。当将一个词从一个句子拆分出来,安放到另一句子后,该词的意思一般不会变化。而英语与汉语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它由丰富的灵活的短语词组组成,短语词组之间又可由多义性的功能词,例如介词等连接。因此,对于各种灵活的短语词组,若强行用各单词对应的中文来拼凑直译,一方面偏离原意,另一方面可能影响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或使权利要求得不到说明书的支持。不同的功能词在不同的句型、不同的语境中的意思也可能不同。

3)句子

专利文献中含有大量的长句,若句子成分、从句太多,在理解时容易出现歧义,导致错误的翻译。尽管断句是避免歧义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若对原句的各成分的逻辑关系理解错误,断句过程本身也会出错,仍可导致错误的翻译。有些译员通过语法规则来判断某一句子可以这么理解或这么断句,但不等于它应该这么理解或这么断句,或者不等于原句作者想表达的是这么理解或断句后的意思。

3.通顺问题

如果说上一问题的原因是理解不当,则这一问题是关于理解正确后,中文本身表达是否恰当的问题。对于普通文献,这可能只是一个优雅和易读性的问题,但对于专利文献,不通顺的话可能会造成句义不清楚和歧义等问题。尤其是,若在关键的发明点、技术效果描述时产生这些问题,将可能给专利的授权前景和稳定性带来隐患。

4.专利法规的适应性

外国专利申请通过PCT途径或巴黎公约进入中国时,最终提交文件需要符合中国专利法规,不单有各种形式上的适配问题,更有例如可授权客体这类实质问题,一般翻译公司的译员是不会考虑这些问题,而只会忠于原文地提供译文。前一问题会导致在专利的初审阶段和实质审查阶段带来额外的补正和审查意见,后一问题则会使得专利申请无法授权,例如思维规则、医疗方法、博彩类主题等。如果说前述的挑战只涉及到专利法第26条第4款,这一点将涉及到专利法第25条。

■应对策略

以上种种的问题,均对专利申请的质量产生了各种负面影响,任何一位专利代理人,都应该为申请人负责,为经手提交的每一份专利申请负责,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应对策略:

1.文法问题

词汇量和语法熟练度是作为译员的基本素质,在专利代理所,只有经评审及格的代理人才可以进行翻译。

2.理解问题

1)术语

首先,术语的翻译不能止步于只考虑其当前所在的句子,也不能止步于词典。不同的术语在不同的技术应用场景可能有不同的解释。译员自身需要储备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结合对整个技术方案的理解,来准确地翻译出每一术语。

第二,当遇到新技术时,应利用各种学习渠道去了解某一技术术语的本质,特别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的描述起关键影响的术语,包括具体构造、原理和属性等。例如可通过专利文件内的:附图、定义和解释、上下文句意、逻辑、技术场景;在线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技术内容;请教身边的行内人士(涉及保密内容除外)来学习。

第三,除了技术上的考虑外,还应结合专利最大保护的原则,恰当地选用宽泛上位的翻译。

再次强调,词典也是人编写出来的,他编写这本词典的时候,是基于现有技术。

2)短语

越简单的短语,越可能有多种解释,越要防止自以为是的直译。如前述一样,只有理解技术内容本身,才能准确理解某一短语在当前技术场景下的意思,最终才能恰当的翻译为中文。

3)句子

很多译员在使用辅助记忆翻译软件,但一定要清楚,机器记忆并非解决翻译质量和效率问题的唯一方案,译员自己的记忆也很重要。高质量高效率的译员,应一边翻译,一边凭记忆回顾前文的翻译,即在全文中把整个技术方案的原理、逻辑等前后贯连地理解,一旦发现自己对前文的理解有误,马上往前修正。在全文理解(注意不是以为自己已理解了)下,即使是很长的具有很多并列的从,句成分的句子,也有唯一的解释。

当然,一旦发现无解,且确定是原文本身问题,译员需联系申请人进行确认或必要的修改。

3.通顺问题

译员需要锻炼好中文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准确、通顺、无歧义、符合中文阅读习惯。

4.专利法规的适应性

外文专利文献的翻译,由具有专利知识,特别是由熟悉中国专利法规和具有撰写经验的代理人来翻译是最合适。在翻译过程中,若译员发现不符合专利法的地方,可以及时联系申请人进行修改,避免上述的隐患。

5.校对机制

译员在满足上述要求后,还应设置更资深的校对人员,作为第二或最后一道质量防线。实际上,作为最低要求,译员可来自一般的翻译公司,而校对人员则需熟悉中国专利法规和尽可能具备专利撰写知识。校对人员同样地需要掌握上述所有对策,避免只校对拼写、语法错误。以全文校对为例,校对人员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全文对比,修正每一处翻译错误,确保每一份提交的文件的信、达、雅。

对这一点的篇幅较少,因为我们坚信,质量是在第一次做好的。译员才是质量的保证,而不是校对人员。

6.实时培训机制

为实现“译员才是质量的保证”,除了对译员的系统培训,还可加入实时培训机制,实际上这可以看做是带实时反馈的校对机制。例如,校对人员同时也是培训导师,在校对时,可引入对应不同类型缺陷的颜色标记,必要时加入文字批注,然后反馈给译员修改,这样可以即时帮助译员纠正错误,掌握翻译技巧。由此可高效的完成翻译-校对-更优质的翻译-更高效的校对的良性循环。

■总结

译员应调整好心态,不能从一开始就过分追求翻译效率。有时候一句话、一个词的准确翻译就需要消耗5、15、35…分钟,而往往这是值得的,除了确保了专利申请本身的质量,专利文献的翻译过程本身也是技术学习的过程,其为代理人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知识和翻译经验,效率最终会越来越高。因此,“好快”一词在本文中可以有特别的词义,前期翻译质量好,后期专利的各项处理就会快。

前至申请人,后至代理事务所,均应十分重视专利文献翻译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有的前期的质量投资,都会为专利的整个生命周期带来回报。同样,对于以质量、水平立足的专利代理所,重视翻译质量、实现翻译的高质量可为客户创造巨大的价值。

(本文刊登于《广东知识产权》杂志年第2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86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