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国海证券,王宁,张婉姝)
1、中小企业竞争力亟待提高,“专精特新”加速保障供应链安全
1.1、中小企业是承担就业和创新的主力*,竞争力亟待提高
中小企业承担大部分就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年,我国中小企业均在36万户以上,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保持在97%以上,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同时承担着大部分的就业。-年,全国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保持在万人以上,约占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比例的2/3。
小企业专利数量大幅提升,创新作用明显增强。-年,小企业申请专利数从72万件提升至万件,占全国专利申请数的比例从38.72%提升至47.78%,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从24万件提升至57万件,占比从31.41%提升至39.23%,显著提升。
1.2、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急需补链强链
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严峻、新冠疫情加速国际经济区域化、全球供应链体系趋于重构的背景下,各国、各企业的供应链风险逐渐显现。我国制造业生产水平和影响力虽大幅提升,但在医疗器械、电子通信、核心工业软件、高端材料、精密设备等领域仍需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问题,部分机构和企业的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
年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年7月30日,*治局会议表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年11月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提及,“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在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环节等领域拥有自主掌控能力越来越成为“内外双循环”稳定运行的基础。
中小企业聚焦缝隙市场,为大企业配套,处于补链强链的关键环节
相比大企业,中小企业往往聚焦于缝隙市场,部分 企业通过数十年对已有产业技术的综合和挖潜,在特定产品上做到了极强的专业度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产业链上大企业不可或缺的配套供应商,对于补齐供应链、稳定产业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可以更快地适应技术升级和市场结构变化。在产业结构变化时期,中小企业体量小,固定资本投资转向更为灵活,退出传统领域或进入新领域都更便捷,能够更快地填充由于技术升级和市场结构变化产生的市场缝隙,完善产业链的各个节点。
因此,加大对具有专业化、精细化业务的中小企业的扶持,激励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重点攻坚,突破现有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环节,对降低供应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1.3、参考德国经验,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强,可承担核心领域研发创新任务
二战后,德国面临周边国家的限制和封锁,国内百废待兴,亟需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加速中小企业和经济复兴。
德国通过成立全国性的研究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研发创新,同时定位配套专家,发展出最多的“隐形 ”
(一)成立工业应用研究机构促进战后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德国应用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协会对战后中小企业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年3月,名德国科技工作者在慕尼黑自发成立了“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定位于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并协助企业解决自身创新发展中的组织、管理问题。目前,协会在德国设有75个研究所和研究机构,大约有29,名员工,每年的研究预算为28亿欧元;其中24亿欧元用于科研合同。弗朗霍夫协会约1/3的运营资金由联邦和州*府资助,另外2/3的研究经费来自工业合同和由*府资助的研究项目。
弗劳恩霍夫协会主要面向工业应用研究,且制定了一系列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包括:(1)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技术发明人,可以无偿使用发明创办企业,将科研成果商业化;(2)弗劳恩霍夫协会所用资金对创新型企业入股,一般占总股份的25%,扶持2-5年,如果企业开发创新产品获得成果则转股退出;(3)弗劳恩霍夫协会给聘为研究员的技术发明人发一年的工资。
通过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小企业制造业创新,弗劳恩霍夫协会使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地享受到其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获得高水平科研队伍提供的服务和科学研究成果;为战后中小企业重建和复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弗劳恩霍夫协会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有8项,包括:生物经济、数字医疗、人工智能、下一代高性能计算、量子技术、资源效率以及气候技术、氢能技术和数字化监测系统对疾病的预警等。
除弗劳恩霍夫协会外,德国还有马普学会、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和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三大国家科研组织,分别在基础研究、未来应用研究、促进研究机构间的科学沟通等领域发挥作用。四大骨干科研组织为战后德国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专注做“配套专家”,真正做到“专”“精”“特”“新”
德国中小企业的重要发展路径是专注做“配套专家”,打造核心技术或配件配方。部分德国中小企业已经成长为 或少数能满足重要企业或商品特定需求的供应商。这些企业成立时间多在50年以上,不搞多元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致力于不断提升行业专业能力,以谨慎的姿态在特定领域长期发展,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细分市场 。
在国家*策和科研力量的支撑下,德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突出,诞生诸多“隐形 ”
根据《中国电子报》刊文的统计,在医药和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德国中小企业研发的参与度达到59%;在测量及自动控制技术领域,中小企业的研发比重高达79%。德国中小企业 的人均专利拥有量是德国大型企业的5倍,而成本却只有大型企业的20%,且在高端技术领域创新研发突出。
赫尔曼·西蒙在其年出版的《隐形 :谁是全球 的公司》中收集了全世界家隐形 的数据,其中德国拥有家,数量最多;美国拥有家;日本拥有家;中国拥有68家。(赫尔曼·西蒙提出隐形 的定义:①市场份额占有率世界市场 或第二,或欧洲市场 ,或者至少处于市场 地位;②年销售收入原则上不超过10亿美元;③鲜为人知,社会知名度低。)
参考德国经验,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可成为研发创新的重要力量
参考德国经验,中小企业虽然在资金、人才方面具有劣势,但由于竞争环境激烈、外部激励强,相对已占据竞争优势的大企业来说更有动力和活力投入研发;在解决“卡脖子”问题时,可以成为关键领域研发创新的重要力量。(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专精特新”企业加速培育,行业较为集中
2.1、“专精特新”概念年提出,年后加速培育
“专精特新”概念最早于年7月由时任公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策报告()》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报告指出要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即专业、精细管理、特色和创新。年工信部发布《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将“专精特新”概念概括为: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并提出具体内涵。
年11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首次设置具体的培育目标。年7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确定了第二批的培育目标。年4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 的重点领域、培育条件等内容,计划为“十四五”期间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下坚实基础,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制造业单项 企业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基石,实施制造业单项 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计划有利于引导企业走“专特优精”发展道路;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突破制造业关键重点领域。单项 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都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中选优,“单项 ”挂钩“专精特新”
年3月工信部印发《制造业单项 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引导制造企业专注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并开展制造业单项 企业培育提升工作。《方案》中指出制造业单项 企业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 ,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目标是到年,总结提升家制造业单项 示范企业,巩固和提升企业全球市场地位,技术水平进一步跃升,经营业绩持续提升;发现和培育家有潜力成长为单项 的企业。《方案》提出企业申请单项 示范/培育企业的具体条件。
无论是“单项 ”还是“专精特新”企业,均要求主要细分领域产品营收占总营收的70%以上,并强调了在特定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整体来看,“单项 ”的申报条件比“专精特新”更苛刻,年5月工信部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发布的《关于组织推荐第六批制造业单项 和复核第三批制造业单项 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为单项 ,年销售收入4亿元以下的企业,如申请单项 ,应为已入选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2、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概况
2.2.1、前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家,上市家
截至年1月31日共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总计家。工信部分别于年5月、年11月和年7月公布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其中,年公布的 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家,上市41家;年公布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家,上市家;年公布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家,上市家。
2.2.2、长三角、珠三角、北京汇聚半数以上专精特新上市企业
从地区分布来看,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集中在江浙沪、北京和广东区域。家公司中,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前五的地区分别为江苏省(63家,占比18%)、广东省(43家,占比12%)、上海(34家,占比10%)、浙江省(31家,占比9%)和北京(24家,占比7%)。分批次来看,前两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和北京、广东等地;第三批次山东、安徽、四川等省份的上市企业明显增多。
2.2.3、机械、化工、医药、电子、电新领域专精特新公司超半数
专精特新上市公司集中在中高端产业领域,机械设备行业公司数量远超其他行业。家企业中排名前五的申万一级行业分别为机械设备(91家,占比26%)、电子(40家,占比11%)、基础化工(55家,占比16%)、医药生物(44家,占比13%)、电力设备(23家,占比7%)。
2.3、上市公司中共家制造业单项 ,其中24家为 专精特新企业
工信部共发布六批制造业单项 示范企业名单,总计家企业。其中有家上市公司。其中,24家为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4、“专精特新”企业毛利率研发费用占比高
专精特新公司普遍较小,近八成公司市值不超亿。截止年1月底,家专精特新A股公司中,家市值在亿以下,占比78%;其中,市值处于50-亿元区间的公司最多,为家,占比29%,市值处于30-50亿元的公司有96家,占比27%。市值超过亿的公司仅8家,分布在电新、医药、电子、汽车四个领域。
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年营业收入处于3-10亿元区间,占比58%;年营收处于10-30亿元的公司为84家,占比24%;18家公司年营收超过30亿元,主要分布于化工、医药、汽车、电新领域。
年,17家已上市专精特新公司亏损,其中半数为电子、机械领域公司。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处于5万-1亿元之间,占比32%;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处于1-2亿元之间,占比31%。
年,家专精特新公司平均营收为10.54亿元,平均归母净利润为1.29亿元,与创业板、科创板、中证1指数成分相比均较小。但专精特新板块平均毛利率超过40%,明显高于创业板和中证1指数成分,仅低于科创板。同时,家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81%,也仅低于科创板(10%)。
目前已上市专精特新公司中,近半数公司年的毛利率在30%-50%之间;50家毛利率超过60%,其中31家为医药生物公司,占 多数。家专精特新公司的研发费用占比主要分布在3%-10%之间;其中,营收规模超过10亿元的公司研发费用占比较低,小公司研发投入力度普遍更高。(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百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出炉,建立梯度培育体系
3.1、“十四五”百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目标确立
年11月,工信部提出培育 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明确“小巨人”的属性和评价标准;21年年初,财*部、工信部联合出台《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十四五”期间,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预计给予累计亿元以上的资金补贴。截至年9月,工信部已公布三批共计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余家,入库企业11.7万家。工信部提出目标,在“十四五”期间,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家“单项 ”企业,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
3.2、梯度培育体系建立,各省市专精特新*策陆续出台
年以来,“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相关*策密集出台,顶层设计不断筑牢。不少省市也出台了相关*策,落实培育国家、省、市、区(县)级专精特新企业。目前,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拥有更多 专精特新企业;中部省市对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的热情更高。
3.2.1、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 专精特新企业数量
从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情况来看,截至第三批名单公布,浙江、广东和山东入选的企业数量排名前三。浙江和广东的企业数量均在家以上,山东省企业数量为家;排名随后的分别是江苏、北京、上海,入选企业数量均在家以上。
从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情况来看,山东、重庆和上海的培育数量已超过3家;安徽、江西、河北和贵州培育的企业数量也在2家以上。
3.2.2、北上广对“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 ”企业补贴力度大
各省市纷纷出台奖补*策,以财*补贴、提供融资服务及人才引进等方式对区、市、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及制造业单项 进行补贴。
财*补贴金额上看,重点省市对 “专精特新小巨人”补贴在50-万元,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补贴在20-50万元,市级补贴基本在20万元以下。
北上广补贴力度较高。其中,北京提供多元化全方位补贴,推动中小企业集中、集聚发展,包括鼓励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及老旧厂房改造等*策;同时,通过在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为企业进行投融资培训及支持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等方式,加大融资支持、上市培育力度。广州在项目新建、增资扩产及外省(市)迁入等落户投资方面补贴力度较大;同时在研发创新、股票发行及通过建立产业园集聚发展等方面,与北京*策支持方向保持一致。
4、行业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