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假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70113/5200892.html随着生物制药产业的蓬勃发展,新的生物药类型也日渐丰富,相较于之前主流的单抗,现今生物药研发管线上双特异性抗体和复杂结构分子的比例也在迅速上升。顾博士受邀与我们柏思荟进行了一期深度对话,向大家分享他在药物研发领域的见解,以及针对当前抗体药物发展,特别是双特异性抗体发展的行业洞见。药明生物顾继杰博士药明生物首席科学官兼执行副总裁顾继杰博士,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得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并曾在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和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分别从事肿瘤免疫学和癌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有着超过20年的工作经验,包括18年在制药行业的靶点发现和药物发现经验,及建立和管理多个功能部门的经验。在加入药明生物前,顾继杰博士是艾伯维剑桥研发中心的主任和部门负责人,负责领导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在免疫治疗领域的靶点验证和先导药物发现工作。此之前,他是艾伯维生物研究中心全球生物制药部肿瘤生物药物发现部门负责人。顾博士在靶点选择、药物设计、抗体生成、蛋白工程、生物药物的发现、临床前和早期临床开发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为构建雅培和艾伯维抗体平台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了包括酵母展示、mRNA展示、杂交瘤、抗体人源化、人IgG转基因动物和单域抗体等平台技术的建立。他长期在雅培和艾伯维领导构建新型生物平台技术,包括Fc改造、ADC技术、TCR技术、双特异性和多特异性抗体技术、双特异T细胞募集抗体等。顾博士在肿瘤学、免疫学、免疫肿瘤学、代谢性疾病、神经科学、眼科学等多个治疗领域具有领导项目研发的经验。作为项目负责人或部门负责人,参与了将多个新药推进到临床开发,并为艾伯维生物药管线做出了广泛贡献。他是20多个美国专利的共同发明人,也是mAbs和AntibodyTherapeutics专业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以下为小编整理的采访内容,经过了未改变原意的删改:问题1:顾博士您在药物研发领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在雅培和艾伯维从事过不同药物的研发,比如小分子类药物,大分子类单抗,纳米抗体,双抗和ADC等,从小分子到大分子药物研发过程中,您认为企业研发在选择治疗性分子(therapeuticmodality)时都有哪些考量?它们之间是否会有共通的特性呢?顾博士:无论是小分子还是大分子,任何一款新药研发都一定要立足于患者和疾病,比如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疾病,根据临床已有的治疗方法,发现潜在更优的治疗方法,以满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首先,这需要研究人员对疾病的生物学机制和病理学有着深刻的理解,比如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怎样的?有哪些生物学机制和哪些信号通路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在通路中又有哪些靶点是引起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即驱动疾病发展的关键靶点?这些靶点的成药性如何?然后再根据确定的靶点选择适合的技术平台开发小分子或大分子药物。实际上说到底,还是从未满足临床需求的疾病出发,然后通过生物学研究发现驱动相应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靶点,根据靶点选择适合的治疗性分子。问题2:去年药明生物团队在华人抗体协会以及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专业杂志AntibodyTherapeutics发表了一篇关于生物学驱动发现创新性双抗的综述文章,文章质量很高,引起了业内相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