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清院士(右一)在湖南大学风工程与桥梁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介绍使用电涡流阻尼器技术的相关设备。本报记者邹晓菁摄/光明图片
科技成果被享用而科学家无法享受到创新红利,很多科技专利多年待字闺中不为市场所知,这些都是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近年来,湖南大学探索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出台知识产权转化相关办法,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致力于让高校的“精”专利变为市场的“金”专利。这些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是否见效?科技成果落地难的问题解决了吗?高校专利从象牙塔走向实体经济的“ 一公里”道路更顺畅了吗?
让专利走出象牙塔
在洞庭湖与长江的交汇处,有一座杭瑞洞庭大桥。这座年建成通车的大桥上,有8根电涡流阻尼器,发挥着为大桥减振的作用。大桥工程部部长张振介绍,相比原来的油阻尼器,这种电涡流阻尼器具有性能参数更优、耐久性更好的特点,所以他们在建桥时选择了该款产品。
这款电涡流阻尼器产品使用的正是湖南大学陈*清团队的技术。
陈*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振动与冲击技术研究中心带头人,他领导的团队从年起便开始着手研究新一代阻尼技术。年,陈*清团队获得相关国家专利后,湖南大学以专利授权的方式,将电涡流消振技术授权给相关公司使用。在这些企业的推广下,电涡流阻尼器应用到中国 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张家界玻璃桥、摩洛哥世界 光热集热塔、川藏铁路及近10座千米级大桥的减振系统。但专利授权6年后,仅产生不到50万元的授权费,研发人员并没有获得多少经济回报。
“由于我们对市场前景缺乏认识,当时专利转让费定得很低。而且专利转让就是一锤子买卖,没有持续收入,所以科研人员持续研究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造成了很多发明创造被尘封在象牙塔里,专利技术一旦被束之高阁,其实就是一张废纸,令人惋惜。”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牛华伟感叹道。
这也正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难点。
在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李飞龙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高校知识产权转化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认为高校本职是教书育人,成果转化能做则做、不必强求。
陈*清不这样认为。在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陈*清拿着模型向记者介绍了电涡流阻尼器使用的原理,用手上的简易模型和铜板演示如何通过电磁感应减弱并消除振动。他告诉记者,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有个特点,就是大多是通用技术而不是专用技术。通用技术的应用场景很多,非常值得推广到市场,比如电涡流阻尼器技术就可以应用到建筑、高铁、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为了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湖南大学在年出台了《湖南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可以通过许可、转让、作价投资等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对于转让产生的收益实行制度,即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收益在扣除前期费用后,净收入的80%奖励成果完成人,10%奖励学院或研究机构,10%归学校。
“有了新办法,我们就可以把团队之后研发的专利技术,通过的分配方式到企业里作价入股去转化。这样一来,科研团队可以占有股权,也就有了持续的收益,这就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更好地推动技术走向市场,实现专利价值的 化。”牛华伟说,依据这份文件,团队就可以将电涡流阻尼器的后续研发专利作价入股到公司,科研团队可以拿到其中80%的股份,而公司的研发力量也将大大加强,实现双赢。
到年,湖南大学签订的各类技术转让合同金额仅为2.98亿元。《实施办法》发布后,到年,湖南大学各类技术转让合同金额为8.8亿元,同比增长近%。
扫除科技成果转化“ 一公里”障碍
“全自动血培仪”是一项计划科研成果,医院临床血液样品中微生物培养、检测和抗生素效能的体外检测,相关设备也可应用于血防站、卫生防疫、食品、制药等诸多领域,相关技术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具有国际 水平。这项成果是湖南大学何凤姣教授团队研发的,年通过了国家项目验收。何凤姣曾自己办公司尝试完成科技成果转化。
“我自己去和公司谈合作的时候,总是不知道怎么开口,好像一谈钱就伤感情了。”何凤姣说,虽然自己手里有很好的科研成果,她也有意愿完成科技产业化,但在高校做科研工作出身的她实在不擅长将手里的技术推广到市场。
年,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中心)成立,归口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负责协调校内相关部门进行全流程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科技成果转化其实是‘科技+金融’,我们就是要为科技成果找市场。”李飞龙介绍,“学校老师和校外企业其实都有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中心就是要搭建一个桥梁:老师不会谈,我们就帮助老师去谈;校外市场需要技术,我们就把学校的专利资源介绍给他们。”
在增强服务意识的同时,湖南大学也不断提高审批效率。李飞龙介绍,按照学校规定,交易金额在万元以上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报校长办公会(两星期召开一次)审核,现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校长办公会“不排队”。在科研团队与投资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后,从项目公示到通过校长办公会审批最快只需要18天。科技成果落地的“ 一公里”更顺畅了。
把“硬科技”推向市场
“为了给科技成果找市场,我们帮老师们办路演,办专场活动,通过这种形式把高校的‘硬科技’推向市场。”李飞龙介绍,为了让市场更好地了解学校的科技资源,中心建立“周演”制度,每周邀请一位发明人面向行业和投资专家演示研究成果,专家们就项目成熟度、产业化路径、商业价值、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进行研讨,筛选出高价值的技术成果。年至今,中心已经举行了41场周演,筛选出22个项目,转化5项,转化金额共.38万元。
针对重点项目,中心组织相关产业研讨会。李飞龙举例说:“去年,何凤姣教授的‘全自动血培养仪及试剂’项目在中心举办的专场路演中,吸引了多家投资机构。经中心和项目团队讨论谈判策略、进行项目估值后,去年12月与深圳蓝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同意湖南大学以该发明专利作价投资.30万元出资占股67.02%,与深圳蓝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及关联投资机构、管理团队联合设立合资公司。这个项目已经在今年注册落户长沙。”
为了“以专业的态度办专业的事”,学校允许中心在校外聘请专业的法律、财税人员。李飞龙说,中心现在有专业的风控评估机制,有能力帮助教授成立公司、完成谈判、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他看来,帮助科技成果落地,让社会享受到科技成果的便利,也正契合了湖南大学所承袭岳麓书院“传道济民”的品格。
(本报记者邹晓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