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13篇权威期刊论文,6项发明专利这

你的大学是如何度过的?浙江大学有这样一位同学,读研两年共发表SCI权威期刊论文13篇,其中 作者论文5篇,申请了3项中国发明专利和3项国际发明专利,参加了华为中央硬件工程院的实习,获评 实习生,今年又斩获竺可桢奖学金!看看这位神奇人物背后的传奇故事。

科研:“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位“传奇”人物,叫连小梅,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高分子材料专业级硕士生。

在被问及“如何能在众多竺可桢奖学金角逐者中脱颖而出”时,她只是笑着说“运气比较好”。

然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句“运气比较好”背后的来之不易,却是他人所不知的。高分子行业发展飞快,科研论文的投稿特别讲究时效性,有时投稿的时间仅仅相差一两个月,论文的档次就会相差很多。连小梅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累累科研成果的背后,是“一把把心酸泪”。

连小梅的论文被ANGEW编辑评为TOP10%,且受邀成为封面论文。一开始她的文章发表得特别不顺利,一篇论文投出去还未有结果,就要投入下一篇论文涉及到的相关研究。那一年,她经历着几个任务的轮番“摧残”。但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努力与坚持下,几个任务都得到了回报——两年研究生生涯,她总共发表SCI(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科学引文索引,是世界 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论文13篇,其中 作者论文5篇,文章影响因子均大于10,包括国际 期刊ANGEW和AFM各1篇,JMCA3篇,总计 作者影响因子大于60。

你以为这就是她的全部?当然不是。

“世界”那么大,她要去看看在浙江大学,竺奖的竞争可谓是高手过招,竞争者皆“身怀绝技”,连小梅能够从中脱颖而出,绝不仅仅靠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在实验室里,连小梅潜心研究,在实验室外,她还参加了华为中央硬件工程院的实习,并在实习期间参与了华为内部的三个研究项目。此外,她还参加了中国材料大会、中国化学会第31届年会和浙大-拜罗伊特双边交流会等会议。

对连小梅来说,这些“琐事”从来都不是影响科研的“麻烦”。“去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并不会影响我的科研工作。交流活动一般3-4天,时间较短,如果对科研工作很熟悉,前期准备工作就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事实上,她认为交流活动也使她了解到最前沿的学术发展情况,并且系统地整理了知识,这能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

华为的实习经历,不仅让她遇到了非常 的同行,还使她感受到了大公司的企业文化。而企业研发和在校科研截然不同的创新形式也给她带来了不同的体验。

“在学校做科研一般情况下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华为的研发更加注重团队的合作。这就要求我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46.html


苏ICP备11050075号-10

当前时间: